OYO酒店已成为酒店行业的主力军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吸引顾客
曾经是整个行业内都不看好单体酒店,一下子成了行业内的香饽饽,各类OTA和酒店集团纷纷下场整合,而这一变革却来自于一家现象级的公司OYO酒店。
作为“轻连锁”模式的开山鼻祖,这一模式正好切中了国内绝大多数单体酒店的痛点,无品牌、没有管理经验、缺乏获客渠道,经过近2年的深度耕耘,目前OYO酒店已经成为中国酒店的主力军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吸引顾客。
变的是商业模式
每次谈到新的公司,新的商业模式,都需要从底层逻辑上分析。陈春花曾说过:“底层逻辑变了,一切都要变。”底层逻辑是人性在商业社会中的基本需求体现,然而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更迭,底层逻辑也在不断的进化。我们看到的滴滴、拼多多、抖音这样新模式的涌现,其实都是底层逻辑在新商业模式下良性适配的结果。
OYO酒店在输出品牌与服务标准化的同时,保留了酒店装修上的差异化,走出了一条“求同存异”非寻常之路。因此也常常被诟病只是简单的更换招牌,那么,在这块“红遍中国”的招牌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底层逻辑呢?
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酒店连锁化程度仅为6%,超过4700万间的客房困顿在资金与物业的双重制约下,平均入住率普遍低于40%,在规模化的连锁品牌与本地星级酒店的夹缝中求生存。
单体酒店业主是数量最大,问题最多的群体。大部分只有20-40间客房,不仅硬件年久失修,服务也还停留在手工帐的时代,酒店业主往往就是身兼店长、前台、保洁等多个身份的“救火员”。
可以看出,在新的市场下,所有单体酒店业主的想法都一样:以最低成本弥补自身软硬两端的不足,提升酒店入住率与营收。然而面对动辄几百万的传统酒店加盟门槛,只能作罢,然而OYO酒店的出现无疑给了他们新的希望。
不变的是需求和服务
酒店行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,不论如何变革,行业的本质始终是将最合适的房间卖给最合适的客户,业主增收,用户体验提升。不论是中高端酒店还是单体酒店,其经营的核心不外如此。
10年前,那是一个酒店行业急需解决信任和品牌化的年代,许多人还都还是第一次住酒店,于是连锁酒店沿着“挖掘细分市场的同质化需求,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”的商业逻辑,用一个模子刻出来“千人一面”的酒店产品。
当行业发展愈加成熟规范,一成不变的行业边界带来相同的竞争要素,我们看80%的酒店长得都很像,同质化的产品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快速提升的多样化出行需求。于是5年前,酒店住宿业进入到“千人千面”的消费时代,大众市场转变到人人市场,出行APP会基于大数据推送不同的酒店给不同需求的人,酒店式公寓、民宿、精品酒店、主题酒店营运而生,他们凭借硬件、位置、配套的差异化实现了弯道超车。
到了今天,消费者在每一次消费中都迫不及待的宣誓着自己的主权,他们身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标签,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下拥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:无论是今天你出差的小镇差旅补贴只有150,还是要和爱人出游挑一个带浴缸的套房,亦或是想找一个能够带宠物的民宿......其实早在2017年,携程酒店个性化服务筛选条件中的“特色”就已经列为第一位,占到了40%。
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逻辑思路:是否能够在保证安全、舒适等酒店基础性服务标准化的同时,提供“一人千面”的个性化产品显然,OYO酒店正走在这个逻辑所指的方向上。不改变存量市场的酒店特色,通过品牌化、标准化提升供给侧的品质和运营,更好地满足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。
OYO酒店将合作酒店根据品质分为轻享、智享、尊享、奢享四个系列,同时已经开始试点民宿的合作。未来,消费者作为OYO酒店的会员,在享受具有品牌保证的标准化服务和流程下,可以筛选到不同价格段、特色各异的酒店。
消费市场正在变革的新需求,与OYO酒店在业主端提供的服务是相互呼应的吗?
OYO酒店在业主端的痛点上“求同”,从品牌、标准和运营给单体酒店以支持,从而给消费者提供相同体验的服务,在消费者端的个性化需求上“存异”,也弥补了酒店业主装修上的资金压力。或许这也同样构成OYO酒店“求同存异”背后的底层逻辑。